張大春小時候有天晚上看到爸爸拿著毛筆,蘸著墨水在畫地圖。
張大春:「爸你在畫什麼?」
其父:「畫老家山東的道路圖,我怕忘記到時回去的路......」
出自「聆聽父親」一書的大略情節,這讓我印象很深,忘不掉。
張大春一書『聆聽父親』,文章便從張大春孩子的出世、過去成長經驗、看顧垂老病中的父親、從父親那兒得知的張家幾代祖宗的歷史跳躍穿梭,織剪幾段現在或過去的記憶,徹底從家族史和三代記憶找尋、推論到目前已屆中年的自己定位,自剖歷史,並書寫自己對家族史的感想,更覺得自身心態與視野成熟並堅強更多,他身上流著母親的血液和父親給予的骨頭,而今他業已成家,也或許會遺傳到雙親的教養方式,繼續期望著孩子漸漸成長。
我想寫過兩篇紮實的自我介紹作業後,再讀完這本書,更了解教授為何要編派這樣的指定作業,有人成長過程可能隱藏別人所無法探究的內心傷痛,藉由書寫自我介紹、自傳、家族史,追尋著過去現在並想望未來,發現到內心中的不成熟與成熟處,進而決定要改變什麼,也算是對自己人生的挑戰和鍛鍊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四十的串場:
我花了點時間,去閱讀張大春的『聆聽父親』,發現他的父親與我父親有著背景上的相似,雖然有許多相似,但不同的命運裡頭,有著大不相同的故事。
我也一直想幫家族做一個記錄,但腦海裡的資料更少,到了我祖父輩、曾祖父更少,對母親娘家的瞭解,更勝於對父親的『根』。
張大春也有這種無奈,在考究歷史這一塊,他很明白無法完整,但作家就是要靠一些虛構以及幻想力去完成,張大春很幸運,讀者很幸運,看到一部有畫面的書,但這背後有更多的故事正發生著…
有一個父親可以聆聽是幸福的,一部活歷史的見証,但更多的諷刺,在於許多人沒有歷史可以聆聽,在不同的角度與視野之中,我們看著張大春如何用三代之間,去發揮他想傳達的那個父親,以至後來對自己的命運及人格的培養,在這塊土地有了不同的新理解,如今他仍是現在進行式,聆聽的聲音,不只是父親,也是兒子,不只祖父輩,也是孫子,持續進行著…
以下這篇,是去年父親節時我寫的,把這篇貼出來的用意,不是與張大春比較,而是看到一個記憶,我也有張大春的這種想法。
今天是父親節,我寫了34篇文章中,只提了二次父親,趁著父親節的時機,這麼好的節日寫一篇來記錄我的父親,這也是我長這麼大,算是送給父親覺得最有意義的禮物。
做父母在自己的眼中,永遠是自己的小孩最棒了所以父母對孩子栽培期望成龍成鳳,等到我們逐漸長大,我們也開始有了對父母的期待和想法。曾幾何時你會坐下來,好好跟父親聊一聊對父親的期待和想法;或者對父親的辛苦和付出表示一點敬意,隨著年齡的增長,相對關心變成物質的回饋,物質的回饋變成形式主義的問候,最終只是血緣上的關係,這個社會的冷漠不也是這種循環的模式。
我說的意義,便是坐下來跟父親好好聊一聊,不只父親節,這會比一頓飯或是一只刮鬍刀來的讓父親更滿足;更快樂,當然我說得不是完全正確,我只是套在我生活環境看到的為立論,這些話的對象也是他們。
我的父親這一生也算傳奇了,雖然不是甚麼了不起的人物;更接近的說法,是缺點一堆的好人;優點一堆的壞人,對自己的父親這麼說,好像有點不敬,但是好與壞的定義,往往只是符不符合所謂現代潮流所定義的,用現代版的說法便是老古董、固執、不知變通、一成不變的孤獨老人,或說孤僻。不過我跟父親的相處模式就不是如此,我會坐下來聽他說,是真的坐下來聊,從逃難說起到怎麼當老師,過程高潮迭起,這當中少不了對兒女的期許和父愛以及生命中的遺憾。
父親十二歲便跟部隊走,十四歲算是正式從了軍,一路爭戰的結果,是跟親人一輩子的永隔。即使今日早已不是漢賊不兩立的時代,他仍堅持著不去大陸,即使念念不忘祖母的墳要重修,他也有他的堅持,把這個期望交付在我身上。來到台灣靠著自學,把一口廣東話改掉,練就標準的國語,並且考取師範學院,順利由軍職轉成教職,沒有一點幸運和背景給他好處,完全是靠他努力得來,現在有人會說外省人有背景,有既得利益等,我常想我的父親好像一丁點都沒享受到(就算要讓他享受,他也不願意),而我們做小孩的也沒有。父親因此常忿忿不平的說,說我外省豬;說我既得利益;我是努力來的,我貢獻的不會比任何人少。父親既不交際也不應酬,他唯一的朋友是書本,我常想他這種個性,一路如何走來。沒有朋友;沒有娛樂,最多就是同事關係;最多就是看看新聞。自我懂事以來他便是如此,數十年如一日,雖然我大惑不解,但我卻明白甚麼是做人處事之道理,很簡單便是:『無愧天地』,而我父親便是如此。至於我的不解,便不再重要。
父親八十二了,我決定煮一桌好菜跟他分享,坐下來繼續聽他的輝煌歷史,雖然聽過數千次,但仍舊動人,當然我依舊是那個會逗嘴的小孩,在同一個歷史裡,發出我最尊敬的批判。
父親節 謹獻給所有可愛爸爸們 父親節快樂
聰明的格友們 坐下來陪父親聊聊天